游客
题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忆秦娥》结尾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而毛泽东主席的这首《忆秦娥》结尾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是怎样理解这八个字的表达效果的?请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首小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
B.“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渲染环境和连接下文的作用。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准确地表现了战士的疲乏。
D.全词只写了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1)诗的前两句中“送”“动”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2)诗的后两句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9-10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9、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5分)
答: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6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山花子•春恨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碟化彩衣金缕尽③,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碟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8.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9.“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送春(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欲系青春”中的“系”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请对此进行赏析。
(2)词的下阕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联系全词,赏析“偏”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2)“只有红尘无驿使”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