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 A.在中苏结盟时,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
|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
1930年12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其依据是
| A.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 B.新经济政策 |
|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
“一战”后期,农民在村社的组织下不经官方许可自己行使公民权力,86%的乡农民执行委员会自行分配土地……不到10%的基层机构听命于政府。”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 A.法国的农村大革命 | B.俄国的农民运动 |
| C.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 | D.罗斯福新政下的美国农业改革 |
《社会契约论》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文中“……”应是
| A.雅典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
罗马法在罗马帝国时代臻于成熟,其没有触及的可能是
| A.限制皇权 | B.贵族的权利 |
| C.平民利益 | D.财产权 |
下列主张属于苏格拉底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强者以暴力抢夺弱者的财富是天经地义的 |
| C.治国的根本是改善公民的灵魂和道德,遵守城邦律法 |
| D.依法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