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
|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
|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
|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 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 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
“官办”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货币等实行专营专卖。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己与传统官办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一,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第二,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也就是按工人技术程度高低和劳动量大小付给报酬;第三,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由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洋务运动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
②其中的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③实行成本核算在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更为突出
④“官办”的本质变化表明当时的政府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 A.技术支持 | B.原料的支持 | C.市场需求 | D.资本支持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