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 )
|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
|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
|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