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 )
| A.以人为本 | B.全面发展 |
| C.协调发展 | D.可持续发展 |
2015年9月3日,我国隆重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这一态度()
| A.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 B.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C.克服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
| D.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
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非黑即白”:只有标准答案是对的,其他答案则不被允许和接受。长此以往使得我们只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敢尝试新事物。这给我们的反思是( )
| A.应善于寻找新思路,适度否定现存一切事物 |
| B.要以创新思维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C.推动教育的发展应创造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 |
| D.需在实践中推翻真理,实现真理的自我超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线条,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镌刻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上。这说明()
| A.传统习俗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
|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
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优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
| A.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
| 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 |
| 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2014年11月以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能( )
①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增强青少年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