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巨大的考验面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抗非典、同心协力渡难关的英雄壮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前赴后继,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绚丽光彩。
材料二 有人这样评价《惊涛骇浪》这部电影:“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部重塑英雄的史诗,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影片以1998年抗洪为背景,描写了在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面前,全国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抗洪的伟大壮举,真实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抗洪场景,塑造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群像,讴歌了伟大的抗洪精神,讴歌了军民团结,讴歌了军魂和民族魂。
以上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结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最高尚的感情,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从屈原的“虽九死亦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都说明(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③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④以上这些名人的文化修养程度高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其重要原因在于( )
A.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B.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强大民族 |
C.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 |
D.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
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后来又增加为九部。这九部乐舞的名称分别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唐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 |
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 |
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
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
小说《狼图腾》描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豪放壮美、雄浑飘逸的草原文化。请你结合北方草原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发展,说一说草原文化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