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4分)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
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
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
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
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
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
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28英寸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学。
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
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20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
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⑩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
⑪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 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
⑫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⑬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65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
⑭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 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
⑮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 。
来源:《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
(1)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
①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③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赏析下列句子。
①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
②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
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
(3)第⑭段划线句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牛是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象征。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爱牛、救牛、颂牛的一个原因。"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画家李可染也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③牛是 、 的象征。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喻,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④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勤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耕耘出来的。
⑤"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来源:《人民日报》陈凌2021年2月11日第4版,有改动)
(1)阅读全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两个合适的四字词语。
(2)梳理第④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 ;接着, ;最后,强调成绩的取得、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勤奋耕耘、吃苦耐劳。
(3)下面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补充在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时,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不动声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圆满着陆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主要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含"祝融号"火星车)两部分组成。前期,环绕器是搭载"祝融号"火星车的星际专车。在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送达火星后,环绕器上升至中继轨道,此后数月它将变身为通信器,建立起"祝融号"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祝融号"火星车在着陆初期阶段,它与地面的通信通过环绕器采用UHF频段+X频段两种中继通信方式进行。X频段深空应答机负责环绕器与地面的通信,UHF频段收发信机负责"祝融号"火星车与环绕器之间通信,再加上2.5米口径的大天线,共同构成一个立体通信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5月26有改动)
材料二
"祝融号"火星车长啥样? "祝融号"火星从外貌上看,就像一只美丽的"蓝色闲蝶",重240公斤,长33米,宽3.2米,高1.85米,携带6台科学载荷,可以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它由结构与机构、移动、天线、热控、供配电等10个分系统组成;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能够承受整个任务过程中的力学、热、辐射等空间环境:二是落火后与进入舱配合完成释放、分离任务;三是在火星白时完成火星表面感知、探测、移动等工作,在火星夜间进入待机状态;四是能够适应火星表面环境,具有自主休眠和唤醒能力。按任务要求,火星车拥有90个火星日(一个火星日约为一个地球日)的设计寿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5月25有改动)
材料三
" 祝融号"火星车如何在火星"荒野求生"?火星表面气压大约是地球大气的1%,火星表面白天最高温度大约27摄氏度,晚上最低温度大约零下130摄氏度;为了应对火星表面的低气压以及昼夜温差,研制团队为火星车配置了两套集热器,并采用了纳米气凝胶保温。火星大气表层光照强度大约是月球表层的三分之一,火星大气吸收太阳蓝绿光,容易造成光谱红偏,而且火星沙尘沉积也会影响太阳电池发电;为此,研制团队专门针对光照、沙尘等情况,设计了蝶形四展太阳翼,配置了特殊的电池等。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这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还多,狂风会掀起大量的沙尘、石块,形成特大沙暴,让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不再灵活;为了应对这些状况,研制团队使用了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不易沾上灰尘,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火星表面岩石密度大约是月球表面的2倍,其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虽然与月壤类似,但存在表层土壤坚硬、里层土壤松软的情况;研制团队对此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让火星车可以实现抬轮和蠕动,便于车轮下陷后脱困。
(来源:中国青年报5月25日有改动)
(1)阅读材料,下列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组成,环绕器既是星际专车又是中继通信器。 |
B. |
"祝融号"火星车在着陆初期阶段,x频段深空应答机负责环绕器与火星车的通信,UHF频段收发信机负责地面与环绕器之间的通信。 |
C. |
火星车由十个分系统组成,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按任务要求,它拥有90个火星日(一个火星日约为一个地球日)的设计寿命。 |
D. |
火星上的风速每秒180米,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形成特大沙暴,让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不再灵活。 |
(2)"批注法"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请你从说明方法的使用或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为材料二划线的句子写一个批注。
"祝融号"火星车从外貌上看,就像一只美丽的"蓝色闪蝶",重240公斤,长3.3米,宽3.2米,高1.85米,携带6台科学载荷,可以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 |
批注: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研制团队采用了哪些措施让"祝融号"火星车克服困难"荒野求生"?(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神秘的大黄猫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一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梳理故事情节]
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 →② →肉失而复得。
(2)[分析人物形象]
A.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 |
主要细节 |
母亲心理 |
原因 |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
① |
② |
④ |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 |
箍、捂住、拧、跳、砸、 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
③ |
B.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3)[赏析叙事艺术]
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章,完成问题。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钱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文/庆哥,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Ⅰ)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Ⅱ) 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平时你接受的教育可能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选文中却说可以在生活时间里渗透思维时间,你赞同选文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