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
|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
《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入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遏制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
|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
| C.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
| D.奠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基础 |
下边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结合所学相关历史知识
分析这一演变趋势最主要取决于
| 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
| B.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
| C.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 |
| D.全球经济普遍自由贸易化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
罗马法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是遗嘱有效时,就不使用法定继承。只有在死者生前没有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所立遗嘱上所指定的继承人已经先于立遗嘱的人死亡或拒绝继承时,才可按法定继承办理。这一规定
| A.带有一定的习惯法痕迹 |
| B.体现了遗嘱继承的优越性 |
| C.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 |
| D.有效地维护了私有财产权 |
斯塔夫理阿斯诺在《全球通史·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中说:“……儒家世界为中国所统治……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具有内向(聚,编者注)性的社会。……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造成内向(聚)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不断发展完善的儒家道德准则和思想文化遗产 |
| B.普遍盛行而统一的民族语言 |
| C.庞大无比的人口数量以及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 |
| D.相互隔绝而独特的地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