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 B.民族主义的高涨 |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 B.一?二八事变以前 |
C.西安事变前后 | D.八一三事变以后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③④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