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秦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
D.学习西方技术 |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时期 |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
战国中晚期 |
180.0 |
460.5 |
1659.0 |
西汉末 |
132.0 |
496.5 |
1759.0 |
唐 |
170.6 |
628.0 |
2262.0 |
宋 |
154.5 |
579.5 |
2087.5 |
明 |
173.0 |
559.0 |
2013.5 |
清中叶 |
183.5 |
314.0 |
1131.0 |
A.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B.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
C.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D.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 B.精耕细作的需要 |
C.耕牛的极度缺少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C.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国力对比变化 |
C.社会形态转变 | D.文化途径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