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B.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 D.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
“苏联的建立,一方面,固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共产主义学说的一种超越,但是这种超越或者突破,并涌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它“不能在现实中同时产生同样的超越”的是()
A.政治制度 | B.生产力 | C.思想观念 | D.风俗习惯 |
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的目的。这一金融殖民帝国有赖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弗兰克认为,从1500—1800年,亚洲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中国是亚洲经济的中心。而从19世纪开始,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 B.资本输出 | C.文化传播 | D.工业革命 |
《教育革命通讯》里曾有一篇文章称:“大学从什么人中招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线路和、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这篇文章可能发表于()
A.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C.“文革”时期(196![]() |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