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这表明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创作是人脑脱离客观原型的主动创造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下列包含的哲理排序最为正确的一组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④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三名日本科学家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经多次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制造难题,让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这表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近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实现发展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