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_______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为主,f地以________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__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_为主;
d地以____________为主,g地以__________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2)为了调整能源消费构成,我国把水能开发作为能源开发的“重中之重”,说明其原因。
(3)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使我国对世界能源市场,特别是世界油气资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读“大陆架海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则原因与图中代码______________相关,理由是什么?
(2)针对全球变暖,有人建议向南极附近海域撒入大量铁以促进海藻生长,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读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甲和该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该农业类型主要以相结合为特征。
(2)该国是世界上(粮食作物)和(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3)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
A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4)澳大利亚中西部几乎不能发展农业的原因是

读中国、美国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⑤是______________平原,②④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已加入WTO,与美国相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相比,⑤区的粮食生产最大优势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③为___________带,该农业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4)目前美国东北部地区所需蔬菜主要由南部和西部地区供应,这主要得益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迅速发展。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方式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