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得而之以为饵(腊肉) 赋其二(每年)
B.若之乎(怨恨)   则久已矣(困苦不堪)
C.吾恂恂起(表修饰的连词)黑质白章(表并列的连词)
D.商女不知亡国恨(歌女)谨之(喂养)

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B.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烟笼寒水/月笼沙

下列句子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触草木,尽死; B.言之,貌若甚戚者。
C.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D.言之,貌若甚戚者。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一副朦胧迷离的画面。
B.“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C.“永之人争奔走焉”最重要的原因是毒蛇可以治病。
D.第二段中蒋氏的捕蛇遭遇可用成语“九死一生”来形容。

对比选文写法与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关心百姓疾苦,乙文担忧国家命运,这两位作者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B.同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恶,乙文主要运用了陈后主的典故讽刺了晚唐官僚贵族醉生梦死的腐败空虚生活。
C.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先议后叙,乙文是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
D.甲文的主旨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乙文的主旨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准确的一项(       )

A.太医以王命聚之(太医借皇上的命令招募能捕蛇的人。)
B.几死者数矣(几次都差点死了。)
C.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如果我的蛇还在,就可以放心地睡。)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好像可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虎门节马
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马为逆夷获。至香港,群夷食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食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即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四月,马卒于香港。
【注释】①逆夷: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这里指当时侵略中国的英军。② 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③道光壬寅:即1842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群夷之不食呼能带归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逆夷获山峦晴雪所洗
B.近蹄击入无法家拂士
C.草必手捧之不物喜,不以己悲
D.马卒香港贤材人远矣

“食必以手捧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由马见人,人和马都具有的气节。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焉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3)神弗也福:____________(4)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百姓与之则安 D.辍耕之垄上

翻译下列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选自 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用“/”号给下面句子标读音停顿(限标3处)。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隔竹,闻水声 (2)潭中鱼百许头
(3)悟世间真有碧色(4)温玉,滑于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甲文用哪几个字正面描写潭水的特征?还有哪些笔墨从侧面表现这一特征?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作者赏水的感受,但心情同中有异。请作简述。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有所不也:(2)贤者能而丧
(3)征求无:(4)遂得徭役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请用“/”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1)由 是 则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为 也(2)此 皆 朕 所 目 见
乙文中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甲文所倡导的“义”对乙文的治国安民有何重要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