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肉) 岁赋其二(每年) |
B.若毒之乎(怨恨)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
C.吾恂恂而起(表修饰的连词)黑质而白章(表并列的连词) |
D.商女不知亡国恨(歌女)谨食之(喂养) |
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
C.而乡邻之生日/蹙 | D.烟笼寒水/月笼沙 |
下列句子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触草木,尽死; | B.言之,貌若甚戚者。 |
C.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 D.言之,貌若甚戚者。 |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一副朦胧迷离的画面。 |
B.“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
C.“永之人争奔走焉”最重要的原因是毒蛇可以治病。 |
D.第二段中蒋氏的捕蛇遭遇可用成语“九死一生”来形容。 |
对比选文写法与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关心百姓疾苦,乙文担忧国家命运,这两位作者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
B.同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恶,乙文主要运用了陈后主的典故讽刺了晚唐官僚贵族醉生梦死的腐败空虚生活。 |
C.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先议后叙,乙文是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 |
D.甲文的主旨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乙文的主旨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翻译准确的一项( )
A.太医以王命聚之(太医借皇上的命令招募能捕蛇的人。) |
B.几死者数矣(几次都差点死了。) |
C.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如果我的蛇还在,就可以放心地睡。) |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好像可信。)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期日中(2)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4)尊君在不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的“无信”“无礼”表现在哪些地方?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友人已认错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也是“无礼”?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文言选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完成小题
上问魏征①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注释】①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鹿(今河北)人,太宗时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封郑国公。②有苗:古代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③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④贵臣:宫内太监.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上问魏征()②昔尧清问下民()
③兼听则明()④不能蔽也().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魏征列举了哪些明主?哪些昏君?
.你从文中看出唐太宗、魏征各是什么样的人?
阅读《晏子仆御》 一文,完成小题。(14 分)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①,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策驷马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④深矣,常有以自下⑤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窥:暗中查看。②御:驾马车。③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④ 志念:志向,意念。⑤ 自下:谦卑,认为不如别人。⑥抑损:抑制,克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晏子为齐相()②夫问其故()
③然子之意()④晏子怪而问之()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晏子怪而问之
A.然子之意 | B.此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既而归,其妻请去。
⑵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试说说文中晏子和仆御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4分)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③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⑤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⑥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⑦!’”
注释:①贷粟:借粮。②监河侯:监河的官。③鲋鱼:鲫鱼。④波臣:水中的小百姓。此为鲋鱼自称。⑤激:阻止水流。此处为“阻断水流引向······地方”的意思。 ⑥然:乃,就。 ⑦枯鱼之肆:干鱼市场。.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庄周愤然作色曰( )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3) 周顾视车辙( )
(4)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与“有中道而呼者”中“而”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呼尔而与之 | B.而吾蛇尚存 |
C.报先帝而忠陛下 | D.再而衰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2分)
吾 得 斗 升 之 水 然 活 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及楚,楚子①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②?”对曰:“子女③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④;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⑤,右属櫜鞬退避三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选文中晋公子即重耳。)
注释 ①楚子︰楚王。因楚国国王受封子爵,故称楚子。 ②不谷:国君自称。 ③子女:美女侍从。 ④舍:一舍是三十里。 ⑤鞭弭:鞭子和弓。 .解释下列划线字
及楚 公子若反晋国
若以君之灵 乃送诸秦.选出下列“以”字用法与“则何以报不谷”中用法和意义一致的项( )
A.若以君之灵 | B.以与君周旋 |
C.固以怪之矣 | D.太医以王命聚之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虽然,何以报我?
(2)天将兴之,谁能废之。.选文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比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