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材料四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工业革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失误前列地提高了生产率,不列颠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65年的60亿英镑。……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孟加拉的黄麻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蒸蒸日上的工厂——所有这些资源都被编入了生气勃勃、不断扩张的全球经济之网。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5)根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控制,军阀即利用之结欢于列强,以求自固。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之斗争,……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一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4)综合以上二材料,三位伟人的理论创新有何相同特点?
材料一
图一 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图二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材料二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国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国带来“繁荣”的举措。
(3)指出材料三三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
议会(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1)分析指出,上述材料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2)材料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
材料三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3)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
19世纪中期,正当亚洲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通过维新改革保持了民族独立.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而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或变法)的态度。说明改革(或变法)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孙中山和华盛顿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两人都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国政体确立的原则是什么?立国的法律依据各是什么?
(2)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