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史学家指出,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B.缔结《马关条约》以结束中日战争 |
C.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 D.甲午战争中竭力维护北洋舰队 |
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 B.商业贸易的成熟 |
C.手工业的发达 | D.工业革命的成果 |
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些。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葡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
A.西欧市场的金银价格不断上涨 |
B.西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 |
C.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D.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实力上升 |
《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
D.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地位提高 |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人们出行可以坐有轨电车 |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
C.人们在工作之余喜欢听听广播 |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
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
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