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计13分。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儿子又上学,我一个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 3分)
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 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月 迹

贾平凹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 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⑨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⑩“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⑪“谁?”我们都吃惊了。

⑫“嫦娥。”奶奶说。

⑬“嫦娥是谁?”

⑭“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⑮“有三妹漂亮吗?”

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⑰三妹就乐了:

⑱“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⑲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⑳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㉑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㉒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㉓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㉔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㉕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㉖“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㉗“月亮是个女子。”妹妹说。

㉘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文章写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文章里,月亮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你认为有哪些?

(5)文章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冰炭不同炉﹣﹣﹣指互相对立,不能两者同存。

B.喜新厌旧﹣﹣﹣指求新去旧。

C.上乘内功﹣﹣﹣指底蕴深厚,境界高妙。

D.韬晦蓄锐﹣﹣﹣指沉淀积蓄,显露出逼人的锐气。

(2)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3)下列对“耐得寂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耐得寂寞是要专心求一,沉淀底蕴,孕育思想,磨炼意志。

B.耐得寂寞是要受得清冷,心无所求,心灵宁静,默默耕耘。

C.耐得寂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吸收,充实提升。

D.耐得寂寞是要坐得了冷板凳,即使环境、能力、机遇等受限也坚持不放弃。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提出主要观点“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

B.古今名人并举,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C.文章前部分论证“甘于寂寞”,后部分论证“不甘寂寞”。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⑥)﹣﹣﹣解决问题(⑦)。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02,有删改)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制止修屋→A  →执拗修屋→B  →回忆盖屋→C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⑤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采薇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在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結、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如意结寓意万事称心、吉祥如意,桂花结寓意高贵清雅、富贵无疆,双喜结寓意双喜临门,双钱结寓意财源广进……那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吉字结、馨结、鱼结合成“吉庆有余”的意思。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烟袋上的蝴蝶结因“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1)下列关于“中国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结为我国所特有,它是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

B.中国结得名的原因与其外观对称精致有关,它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C.中国结在编结原理相通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技法编结出类型不一、各具特色的结饰。

D.中国结在《红楼梦》中有记载,清代称其为“络子”,是当时流行的女性专有饰品。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中国结与炎黄子孙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表示绳纽出现的频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结图案寓意丰富美好。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得名、工艺、编制、搭配及图案寓意等相关。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象征,北京申奥时深得各国的青睐。

B.为达到整体美的效果,古玉一类的物件应配编含蓄色调的结,要讲究搭配的协调性。

C.结饰变化万千靠组合技法,此法利用线头并行、耳翼延展及勾连,将各种结灵活组合。

D.中国结蕴含炎黄子孙团结一心的独特寓意,所以,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有华人家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真情

蒋育亮

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⑨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⑩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奇地看着我们。爷爷说:“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⑪“这叫什么山?”爷爷突然问我。“状元山。”我脱口而出。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高高地扬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瞧着爷爷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

⑫没想到几天后,爷爷便溘然长逝。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心仪的大学,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明白,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最后提出“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请结合文本解答这一疑问。

(4)第⑦段末的省略号处省略了部分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7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