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陋室铭》再读
①《陋室铭》的作者,从来标明是唐刘禹锡,但也有人考据出来,说不是他的作品,因为未曾收进最初编成的他的集子,故而存疑。但不论是谁的文笔,能用八九十个字,写出这番精粹、凝练、余味无穷的意境,是不由人不折服的。
②中国是散文大国,汉魏以来,迄至明清,有别于诗赋的散文文体,巍然为文学的主流。例如唐宋八大家诗歌的成就,固然千古吟唱,家弦户诵,但他们更以著作论述的笔墨,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荣耀的位置。一般提到韩、柳、欧、苏,都是先想到他们的文章,然后,才是他们的诗篇,就足以说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
③刘禹锡在唐诗人中是较有影响的一位,诗胜于文,文章除了这篇《陋室铭》,余者寥寥。他历仕顺宗、宪宗、文宗、武宗,曾为王叔文党,玩过政治。不过他玩得不甚成功,为“八司马案件”的主角之一,被流放连州。相反,艺术上倒很有成就,以诗名闻世。诸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名句,直到今天,犹传唱不已。十年“文革”期间,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是经常被“革命小将”引用的。但他(姑且认为是他作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极短散文,却是千古绝唱,可一而不可二,再无超越之作了。
④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需要铺陈,更需要缩略;需要丰满,更需要删削;需要感情奔放,更需要字斟句酌。所以,散文写作中的优选萃取能力,是最能表现作者功力的所在。放比收要容易,简比繁更困难,像《陋室铭》这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还具有文采;言简意赅,思路明确,能耐人回味;情景交融,盎然有趣,若身临其境;远有榜样,近有自勉,具乐观精神;不足百字,从室陋与德馨的统一中,写出知识分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逃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实在是一篇难得的散文。
⑤古今文章,谈物质与精神者固多,但短得如《陋室铭》者,却分外少见,学其为文之精,值得一读。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物质固然非常重要,精神更应不懈追求。学其为人之本,更具现实意义,就更值得一读再读了。大家抱定室无妨陋、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必定馨的宗旨,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一定会少却很多丑陋。
⑥散文与诗一样,易写难工。写散文的作者很多,能写出好散文的作者甚少。自己说好,或雇两个评论之辈说自己好,是作不得数的。尤其,像《陋室铭》这样谈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命题,或者还可以引申为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主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放在别的作家手里,绝不是能用这八十一个字可以完美地表现出来的。
(李国文/文)再读《陋室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第②段作者论述“中国是散文大国”的目的何在?
结合第④段,概括《陋室铭》的难得之处。
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再读《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陋室铭》,你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后面小题。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①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②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③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④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⑤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⑥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⑦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⑧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⑨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⑩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根据第(3)段内容编写一个问题。
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第(8)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蒲公英也很快乐
在没去大后部落之前,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
大后部落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小山村,出了名的贫穷偏僻,而我即将要被分配到那里去做小学教师,呜呼哀哉,想想这个心就凉了半截儿。
去的那天阳光明媚,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尽管心情沉重,但路边的风景还是给了我一丝安慰。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是不通车的;只能步行。随着道路越来越难走,那安慰渐渐变得如同杯水车薪。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了个醒儿:我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有关系,一定要逃离这个苦海。
我想到学校去看看,看看自己要工作的环境。
我向一个小姑娘问学校的位置,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在裤子上抹了抹手,说她领着我去。
这是个大概有10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个活泼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
她欢快地走在我的前边,热情地问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就想到处走走看看。”
“哦。”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一间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一个旗杆和一面有些破旧的红旗证明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的,座椅也都很整齐地摆放着,窗户也都纤尘不染,但就是没有一个人。
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
“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老师们一个个的来了又走了,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小姑娘说。
“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
“我和我那几个好朋友说好了的,每天都要有一个人来负责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这样老师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似在我心头猛地扎了一针。
“有好几次,几个淘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的,我们和他们吵了好久呢,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他们现在也经常来帮我们呢。”她一脸骄傲地说着,“正好今天轮到我了,你先坐着歇会儿,我要开始打扫卫生了。”
我看她拿着一块抹布,开始忙碌起来。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
从学校回来,小姑娘在路边蹲了下去,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朵蒲公英递给我,她说:“吹蒲公英的时候,先许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下去,要把蒲公英吹得一个不剩,愿望就会实现的。”我看她自己也折了一朵,然后很虔诚地闭上眼睛,把蒲公英缓缓地送到自己的唇边,然后“呼”地一下吹散。
“你也吹啊,快,赶紧许个愿望。”她催促着我。
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了很久,然后真的就很认真地一口气吹过去,那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像轻盈的雪花,霎时间丝丝缕缕荡漾开去。小姑娘灿烂地笑着,好像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样。
她就问了我,“你许下的是什么愿望呢?”
我微笑地反问她,“你呢?”
她说她的愿望是来一位好老师,她想回学校上课。
她不知道我许下的愿望是什么,其实,我许下的愿望和她有关,和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关。
我决定留下来,因为我喜欢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那些蒲公英虽然生在这贫瘠之地,但依然可以很快乐。
“你还没告诉我你的愿望呢?”小姑娘刨根问底儿。
“我的愿望就是……”我故意卖着关子,“你能实现你的愿望。”
小姑娘把我送出很远,一直到我坐上了通往县城的客车。我向她挥手,大声地向她喊道:“明天,学校见,不见不散。”
(选自《青春岁月·校园版》2012年第6期)文中画横线的段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听到“我”的回答之后“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谈谈你对文章题目“蒲公英也很快乐”的理解。
“我”最终决定留在这片土地上,做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请你联系“我”的经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乡村教师这个角色的。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①我家住在北达科地州莫特市的一个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一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
②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自然就学到了从商的技能。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放好包装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销售和生存。
③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了一堂让我永远铭记的课。
④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店里。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地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⑤爸爸下了楼,走到男孩身边,他那钢青色的眼睛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你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⑥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⑦“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⑧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共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⑨“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
⑩爸爸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在我为小男孩包装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根断了的鞋带;我只看见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请说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这个标题为何用得好。
第②段中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销售和生存”,结合全文,说说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第③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⑧段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选文在情节内容上具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
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试举一例。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相送
少小离家,几十年来,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是,那两次父亲送我的场景,却让我长久地怀想,镌刻于心。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和三姐去黑龙江上山下乡。我记得是1969年的11月28日,站台上吹着很冷的风。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父亲表情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他没有动手帮我们拿任何一样东西,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一个“右派”身份的父亲,此刻,除了沉默,他无以言说。
我们上了火车,扒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这时,火车启动了。可能父亲看见我们掉泪了,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父亲突然跟着火车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哭,坚强些!火车越快了,父亲跑得也越快,一直对着我们车窗喊:坚强些!象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他的声音亮而撕裂,引来很多送别者的目光。终于,我们坐位的车窗穿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了,喘着气,手中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起。
40多年后,在我想起站台上那一幕时,很多图象己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整个脑际。
那年,父亲48岁,我18岁。
父亲是一个刚犟的男人,但对我,他却是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碰破,他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咪咪地哄我。然后,先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滋润皮肤,确保皮肤不能结疤,光洁无损。现在,他把儿子送去野狼出没的森林,经受风雪冰霜之地的吹打,他一定会在梦中看到儿子身上的伤疤。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他送别我们回家后的情形,也想问他当时的感受。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话,己经永远不会有应答了。
多年前我患上肺癌,没敢告诉父母。那时,父亲的痴呆症状还不深,有时也有莫名的微笑。可是,有一次,我坐在他身边,他突然支唔着说话。正在我疑惑之时,他又说:有困难找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的瞬间清醒。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步,我让他在房门口留步,他大概也挪不动了,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嘴唇抖动着,却发不出声。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仍然认不出我。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己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都在你的心魂中飘离了么?我不再心存疑问,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再了那个最柔软的地方……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你如何看待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所恢复的瞬间清醒?
请你揣测一下“我”“转过身,急急地离去”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针对父亲的两次送子之痛,是否已经在他的心魂中飘离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再心存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