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2mm、27.2mm、25.3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 。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
学习声音的有关知识之后,小杰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
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
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杰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杰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2)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 .
(3)据此可知,弦乐器的音调的高低是可以调节的,当弦越紧时,弦发出的音调越 ,当弦越粗时,弦发出的音调越 .
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推理/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为 .
如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45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
(1)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2)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
方法2:v==[
+
]÷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
(4)在甲实验中,为了测量铅笔沿硬纸板下滑的平均速度,应使纸板较长且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的角度;
(5)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 (写出一点即可).
某实验小组用一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另一侧移动光源,距凸透镜10cm处,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操作的目的是 .
(2)如图所示,将光具座上点燃的蜡烛的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 ,目的是 ,但是调节完毕后,移动光屏依旧始终找不到像,可能是因为 ,应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后,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3)把蜡烛移动到B处,移动光屏可得到 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4)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A.完整的像 B.一半的像 C.无法成像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在水平桌面上,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两支相同的蜡烛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在
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是为了 .
(2)在桌面上竖立一块作为玻璃板,实验时,要使玻璃板后的物体①与镜前相同物体②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
(3)移去蜡烛①,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 填“能”或“不能”)接到蜡烛②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①、②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