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了能够比较像物的大小,应使蜡烛B处在与蜡烛A (选填“同侧”或“异侧”)的位置;
(2)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A处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似的,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A的像的位置。测得此时蜡烛
A、B到镜面的距离均是10cm。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
;
(3)该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4)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选择玻璃板,是由于用平面镜做实验时,无法观察到蜡烛A另一侧(平面镜后方)的 (选填“像”或“蜡烛B”)。
2014年7月,常州学生李潇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⑴如图甲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像,真正的虾在水中______ (C/D/E/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_(B/C/D/E/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⑵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乙所示的幻灯机展示给同学们看.
①胶片上虾的头部朝_______(上/下).
②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____)
A.2cm | B.7cm | C.9cm | D.10crn |
③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幕布向_______(左/右)移,并将凸透镜向________(左/右)移.
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小明同学认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平面镜的后方,但具体在什么位置不能确定。经过思考,小明设计出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探究方案,装置如图所示。这里利用了玻璃板既能 光线,又能______光线的特点。实验中选用橡皮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此操作过程需注意的 。如果紧靠在玻璃板背面放一块挡光板,则在蜡烛A的像A′和蜡烛B中,通过玻璃板仅能看见 .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红将一科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ABCD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作用是 .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⑴请在图中分别做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⑵为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A.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B.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试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C.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试验,测量每次试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⑶研究完光的折射规律后,该实验小组某同学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放大/缩小)的实像,在此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_(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焰烛、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若固定透镜与光屏,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