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依于宪法以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锦、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赋的均衡。
——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2年7月,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使用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1873年7月发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为土地价格的3%,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甚至与幕府时代的封建年贡不相上下。此外,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将旧税法中“水田交纳实物,旱田交纳货币或实物”的规定,改为“一律用货币交纳”。
——《明治维新下的土地改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实施方田均税的主要目的。
(2)对比材料一、二,两者在地税的征收方式上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资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近7万家跨国公司,其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90%,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从而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了生产—研发—销售全球一体化。——摘自新华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结合20世纪40年代有关史实,列举美国为构建这一体系所作出的努力。
(2)材料二中的图1反映当时欧洲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十年推动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图1比较,概括指出图2中欧洲政治版图发生的重大变化。
(3)材料三、四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两种趋势得到加强?概括指出导致两种趋势加强的政治背景。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联盟“成功”的历史原因。
(4)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请从政治、经济方面各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材料三英国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材料四“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两个角度,概括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3)概括材料三英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为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