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 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 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花独秀之势。……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 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 愁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 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 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认识。(不得照抄原文)(3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依据。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什么共同之处?(6分)
(3)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看法的认识。(3分)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鈺《改变中国》
材料二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篇》1903第七期
材料三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这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7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说过:“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请回答:
(1)三则材料所反映欧洲思想史上的三次运动分别是什么?每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关系如何?
(3)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社会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按以下指定材料确定一研究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5)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于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另据估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加上工场手工业产值是20.5%。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是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是非主体部分。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