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2: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
材料3: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除材料中所述外,著名词人任举两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
在人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示意图
——改编自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
材料二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科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 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15年4月19日至24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即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为主题,包括34位国家首脑在内的70多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国家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能否为万隆精神注入新生机,又将续写怎样的新故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非大陆。……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背景下,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60年后,冷战烟云已逐渐远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经过历史风雨的考验,当年曾经有力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亚非会议的的主要成果。
(2)提炼材料三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公元1—19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明代至清中期的14-18世纪,中国处于“中心”向“亚边缘”的过渡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亚边缘”沉沦为“边缘”地带。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认为,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得大量美洲白银流入欧洲,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汽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陈昆《金融市场与明代中西方大分流》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述1-19世纪中国、西欧经济发展的状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结合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3)“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历经发展与辉煌,终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走向衰落。……所遵循的各种原则,所创立的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对西方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庚子一役,……丧权辱国,赔款之巨,尤其诒累于人民,清朝自己,也觉得有些难以为情了。于是复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而所行的都是有名无实,人民对于朝廷的改革,遂觉灰心绝望。1906年,清廷下谕改订内外官制,是为清末的所谓预备立宪。到革命这一年,责任内阁成立,阁员以满族占多数,人民以皇族内阁,不合立宪公例,上书请愿。到第二次上书,就遭到政府的严斥。政府对人民奔走国事的,为有妨政府的大权,一味加以压制,于是激而生变。
——张荫麟主编《中国史纲》
材料三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兴衰历程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⑵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所述事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⑶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认为“特别需要强调民主”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