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12年9月18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首期文化高端对话节目《不朽的音符》展示了以木洞山歌为代表的重庆巴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山歌之乡巴南木洞镇的关注。木洞镇于1990年10月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11月又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6月9日,国发(2006)18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公布木洞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材料二 实际上,对于木洞山歌的传承,专家认为,仅仅把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远不够,应该让木洞山歌融入生活和群众才更有生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为木洞人进一步发展木洞山歌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 木洞山歌在收集、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得到巴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班子,制定相关措施和保护文件。在文广新局,文化馆的业务指导下,多次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木洞山歌的传承发展,区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巴南政府采取的措施及依据。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1)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江西省政府如何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
(2)作为江西省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渠道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
(3)请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两条建议。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在福娃的创作和修改中,吉祥物创作组为了寻找到好的方案,他们到各地采风,从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元素,查阅了一本本资料,设计了一个个草图,形成了最后的定稿。在表现手法上,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予了他们充足的创作营养,中国的传统年画和版画的许多色彩、技法,包括龙门石窟等佛教雕刻造型的线条等得到了借用。在内容选择上,也是如此,把具有丰富内涵的熊猫、藏羚羊、京燕、鱼等,和奥运会圣火,交相辉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形成有机统一体。
问题:请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简要谈谈“福娃”的诞生所蕴涵的道理。
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揭示下图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
(2)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参与。某校高一(3)班学生以“山东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为课题,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该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从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山东省81 055个建制村中,已有80 490个村通过投票选举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民参选率高达94.6%。
该小组针对所搜集资料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材料一: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于2008年10月20日在济南开幕,11月8日闭幕。京剧是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20世纪初,受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影响,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
材料二:2008年2月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年级,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京剧的发展与推广给我们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说明教育部推进京剧进课堂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看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 2004雅典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⑴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⑵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