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苍龙:传说中的一种凶神。
这首词中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且常被人们引用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决心的是哪一句?
答:                                                                              
这首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文言虚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B.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ang。
C.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对仗工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D.统观全诗,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结构严谨,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阅读下面古诗。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①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释】①欹:歪斜;倾斜。②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水”是指“一江春水”,“柔蓝”形容水色清碧,“萦花草”暗示了此时正春光宜人。
B.“茅屋数间窗窈窕”以“窈窕”形容窗外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深窈秀美。
C.把午觉后的鸟语错认为是上早朝时的鸡鸣,可见词人已经年岁已高,与下文中的“老”字相映衬。
D.“贪梦好”,言简意赅地抒发了词人在退出政治舞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画面呈现出一种绚丽、浓艳的色彩美。
B.上片中的“尘”字一语双关,既是指灰尘,也是指尘世的纷扰。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中写故人已老,实际上也是从正面衬托自己已老。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觉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后面题目。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
样的感情?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外,还指什么?


人们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不同的看法:一是理解为诗抓住了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二是认为“黄河”应作“黄沙”解释,理由是:“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后人考证,唐时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带黄沙。你赞成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