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 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 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 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
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请你展开想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阅读下面的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乱花”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全诗以春为描写对象。 |
B.全诗以“行”为叙写线索。 |
C.这首诗从西湖初春写起至暮春绿杨浓荫景色结束。 |
D.这首诗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碛中作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黄入天。
【注】①碛(qì):沙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 |
B.该诗开篇气象壮阔,“走马”是写行军紧张,“西来”是写行进方向,“欲到天”极写边塞野旷天低、大漠辽阔高远、天地相接的气势。 |
C.三、四句诗,上句故设疑问,下句似答非答,描绘边塞苍凉壮阔之景,感情基调低沉。 |
D.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在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下面关于本诗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绝句。 |
B.一二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劳歌一曲,缆解舟行。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呈现出欢快轻松的气氛。 |
C.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并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暮色苍茫,风雨凄迷之景表现孤寂落寞的离愁。 |
D.这首诗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更富含蕴味,更有感染力。 |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红叶青山水急流”的画面。(3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