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
③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④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 C.②③④ | D.②③ |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 B.王韬 |
| C.宋教仁 | D.胡适 |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 B.楚辞、唐诗、宋词 |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
|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