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4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图1 唐朝中央机构图2 明朝中央机构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是谁设置的?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
世重也。”
——《明史》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分)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的人。
(3)材料三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 ll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垛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
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表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眨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來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義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校”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