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摘自什么会议上谁作的什么报告?
(2)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3)在这次大会上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九年级某班同学在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近代化历程相关内容的探究学习。
(1)(空白处填出相应内容)
(2)、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步骤。根据提示,把下列历史事件与方框中相应数字正确搭配。(注意:只填英文字母。) 历史事件:
A.工业革命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C.洋务运动 | D.明治维新 E.戊戌变法 |
(3) 、借鉴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新时期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请为下列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的因素提供史实依据(列举一例即可):
A确立先进社会制度的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维护国家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殖民扩张和霸权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天刚蒙蒙亮,人们就冒着严寒,从四面八方涌向英格兰王宫广场,来观看处决国王。广场中间设置了高高的断头台。下午1时,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王宫的侧门徐徐打开,两名威武的士兵,押着一个衣衫不整、满脸沮丧、步履蹒跚的囚犯走出来。
材料二: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独立。
材料三:1789年7月14日,路易十六的记事本上是这样记载的: “14 日,星期二,无事。” 7月15日的早晨,大臣向国王汇报前一天的情况,路易十六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路易十六被捕后,在狱中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在哪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该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2)材料二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取得最后胜利的人是谁?美国独立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造反啦”指的是哪个事件?结合史实说说路易十六为何感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二:
(1)材料一反应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2)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10分)
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三: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南北方交通线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此,唐朝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也日益活跃。
(1)汉朝时把材料一中的“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什么?这个地区是什么时候归中央政府管辖的?管辖的机构叫什么?(3分)
(2)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最远到达哪里?(2分)
(3)材料三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4)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它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2分)
(10分)
材料一: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有的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他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此,他采取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3分)
(2)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什么不同?(2分)
(4)写出秦汉时期北方的劲敌(1分)。请问西汉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反击这一劲敌?(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