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平?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
|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 “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
|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
| B.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
| C.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
| D.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 |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
| 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
|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
| 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
《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 B.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
| C.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可以主要用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哪一现象
| A.生产结构的变化 | B.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
| C.小农经济的瓦解 | D.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