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和相关示意图,并分析回答:
2001年4月7日,吉林白城北郊岭下镇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据电视台介绍这次沙尘暴从早上7点10分开始到晚上7点才结束,涉及内蒙古的中部、东部,黑龙江南部和吉林大部。
(1)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区。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在“农田防线示意图”中沙丘上空的风向画上箭头。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移已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
A.土地盐渍化 |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脉”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图l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 图,图2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图3为“中国近五年及未来石油供需状况对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读图1,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大洲看主要表现在
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读图2,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原因是。
根据图2资料说明华东地区原油供需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试分析其原因。
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国外方面:
国内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新加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岛国,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加坡面积很小,仅618平方千米。人口约290万,人口密度之高,在全世界各国中居于前列。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新加坡成为世界著名海港、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之一。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新加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炼油、造船和电子为工业支柱,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新加坡的金融业和旅游业也很发达。根据图一信息概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特征:
。分析新加坡成为世界大海港的区位优势:
。根据图二判断,新加坡属于 气候,形成该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新加坡被列为世界上严重缺水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结合新加坡的支柱工业部门,试分析新加坡是怎样根据本国国情、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
新加坡属于文化圈,主要信奉教和伊斯兰教,具多元文化特色。
读非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量图,回答问题。根据图1说明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
非洲大陆上沿0°经线自北向南,气候类型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图2表示的气候类型位于图1中A、B、C、D、E五处中的处。该类气候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
DF均位于非洲中部地区,但气候类型不同,分析D处气候形成的原因:
根据3判断,非洲土地退化最严重区域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其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 。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试从行星风系、洋流和地形等方面分析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材料三: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简要分析江苏省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图中箭头代表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箭头,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箭头。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至少写3点)
根据材料分析江苏加快沿江开发的区位优势。
图中A、B地处江苏的南北,比较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一环境保护】20l0年2月9日,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结束,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高,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等。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重点流域(海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农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示意图。
(1)针对农业污染源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简要说明解决措施。
(2)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