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怎样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最近,“新常态”一词在中国各类媒体上迅速走红。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常态,新判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论断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特征。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材料蕴含的哲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东省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中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一方面有着无限机遇,比如与东盟人文相通,合作前景广阔,与沿线省份也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等。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复杂的竞争和挑战:一是相关各国对沿线各国的争夺将日益激烈,比如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韩争相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欧美国家与印度经济关系不断深化。二是沿线兄弟省份定位的趋同可能导致新的竞争。但是总的说来,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广东在扩大开放和加强合作中发掘自身特点,找准定位,树立信心,发挥比较势一定能在竞争中有所突破。并决定把从内外竞争中突围作为广东成为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排头的关键。战略思路合理,广东省已经全面布局,逐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
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广东在“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中的战略思路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用户创新是指由消费者和最终用户,而不是由制造商发展出的创新,当个别用户遇到了大多数消费者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用户别无选择只有修改现有产品,或研创出全新的产品。“创客”,就是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创客包括软件开发者、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代表,他们均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如今“创客”已演变为以创新产业为核心的人群和平台,成为“创新型孵化器”。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自生产工具,他们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
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说明创客现象出现的依据。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逐步激发内需潜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广泛关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材料一:2013年7月,安徽省某市政协调研发现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农民常居城镇而户籍仍在农村的“人户分离”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给人口管理和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对进城农民利益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该市政协建议: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农民土地和宅基地使用享有可转让与可收益权。
材料二:城镇化的主体是谁?城镇化的方式是什么?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有那些?------安徽省两会上,围绕着城镇化的话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地方政府打破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瓶颈,释放制度红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委员们认为,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
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市政协关于城镇化发展建议的合理性。
(2)联系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说明搞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3)联系材料二的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城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