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前列,领航中国前进。”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光辉写照。解读下列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图9所示的历史大事或历史变化:
示例:
图10: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图8: 。
图9: 。
(2)分析上述图片的主题语,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心声?
图8: 。
图9: 。
图10: 。
(3)美国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曾与邓小平多次会面,他称颂邓小平“睿智机敏,富有创新精神……”。布热津斯基之言不无道理。据此,上述图片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创新精神?
(4)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小平的这句话看布热津斯基的评价,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 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 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 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 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 ,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其用意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中国当时政治制度现状的认识,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汝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
材料三: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
材料四: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请回答: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一,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西方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大部分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2分)
(2)材料二中,部分西方学者“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又是以哪种史观进行论述的?(6分)
(3)据材料三中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与参、众两院议员一样有立法创意权,法律须经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施行,总统签订的条约如涉及领土问题,须经议会通过。总统非经两院同意,不得宣战……宪法对于责任内阁的组成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与英国大体相似。
材料三 (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所有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
(2)19世纪晚期,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从国家元首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方面比较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异同。
(3)由以上材料概括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特点。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共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3分)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