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假期间,某学校课题研究小组为了撰写关于未知材料电阻率的实践报告,设计了一个测量电阻率(被测电阻丝的阻值约为15)的实验方案,可提供的器材有:
A、电流表G,内阻Rg=120,满偏电流Ig=3mA
B、电流表A,内阻约为0.2,量程为0~0.6A
C、螺旋测微器
D、电阻箱R0(0~9999,0.5A)
E、滑动变阻器Rg (5,1A)
F、干电池组(3V,0.05)
G、一个开关和导线若干
他进行了以下操作:
(1)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其示数部分如图所示,则该次测量测得直径= mm。
(2) 把电流表G与电阻箱串联改装成电压表使用,最大测量电压为3V,则电阻箱的阻值应调为=______
。
(3)请用改造完的电压表设计一个测量电阻率的实验电路,根据提供的器材和实验需要,请将图中电路图补画完整。
(4)实验数据的测量与电阻率的计算:如果电阻丝的长度用L表示,电路闭合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合适位置,电流表G的示数为I1,电流表A的示数为I2,请用已知量和测量量写出计算电阻率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
(1)第一组同学利用如图a的实验装置测量,电压表应选择量程(选填“3V”或“15V”),实验后得到了如图b的U-I图像,则电池内阻为 Ω。(电压表、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
(2)第二组同学也利用图a的连接测量另一节干电池,初始时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电键后发现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x后电流表有读数,于是该组同学分别作出了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图,如图c所示,则根据图像可知,电池的电动势为V,内阻为Ω。
在探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做了下面实验:
实验如图
研究对象:线圈B和电流表构成的闭合回路
磁场提供:通电线圈A
请完成下面实验操作填写观察到现象
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或不偏转) |
|
断开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 |
|
接通开关瞬间 |
|
接通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 |
|
接通开关,变阻器滑片不移动 |
|
断开开关瞬间 |
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B用细绳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竖直固定一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绳上一定点P对应刻度如图乙中ab虚线所示,再增加一个钩码后,P点对应刻度如图乙中cd虚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50 g,重力加速度g=9.8 m/s2,则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挂三个钩码时弹簧的形变量为 cm.
①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
B.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
②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是;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是.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物体瞬时速度的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使挡光片的前端与车头齐平、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小明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获得了如下几组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
不同的 挡光片 |
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s) |
速度 ( ![]() |
第一次 |
I |
0.23044 |
0.347 |
第二次 |
Ⅱ |
0.17464 |
0.344 |
第三次 |
Ⅲ |
0.11662 |
0.343 |
第四次 |
Ⅳ |
0.05850 |
0.342 |
(1)、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I的宽度小
②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Ⅳ的宽度最小
③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④四次实验中,第四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使用如图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进行实验.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行器通过G1、G2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行器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x,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回答下列问题:
(2)、若取M=0.4kg,改变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不合适的一个是()
A.m1=5 g B.m2=15 g
C.m3=40 g D.m4=400 g
(3)、在此实验中,需要测得每一个牵引力对应的加速度,其中求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Δt1、Δt2、D、x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