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英国家政体比较
美国 |
英国 |
||
政体 |
总统制共和制 |
君主立宪制 |
|
国 家 元 首 |
名称 |
总统 |
国王 |
产生方式 |
① |
世袭 |
|
任职 |
任期制 |
② |
|
权限 |
③ |
无实权 |
|
政 府 |
首脑名称 |
总统 |
首相 |
产生方式 |
总统任命 |
④ |
材料二: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军官均有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所以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请回答:
(1)请填充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分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受到资产阶级影响”“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和“军事专制”;由此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什么样的政治特点?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所以尊者,权也”“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欲为其国,必伐其聚(打击结党拉派,聚议朝政者)”
——《韩非子》
材料二 建立任何一类制度的唯一办法……是成立一个君主政府,因为那里的人民的道德如此彻底败坏,以致法律无力去约束他们,这就有必要由一位皇族去建立具有完全的与绝对的某种最高权利,这个最高权力像野马口中带上‘口嚼’,才可以羁勒住它那过分的野心和严重的道德败坏……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遂,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材料三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
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作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时的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的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的最大的进步意义在哪?这一进步思想韩非子具备吗?请举一列说明?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早在16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使用木轨,来减少车子的阻力和颠簸。18世纪,英国矿山和冶铁工厂的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了木板轨道。但木板承重力差,易被轧坏,木材的损耗极大。后来,人们在木板外面包上铁皮,以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18世纪中期,人们又开始采用铁轮和用生铁铸成的凸缘铁轨,后又改为平铁轨,并使车轮带凸缘,以克服易于脱轨的缺点。1770年,一名法国人发明了一辆蒸汽机车,但仍有很多缺陷。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这辆机车重25吨,时速4英里 (1英里等于1.6093千米),但由于车轮和轨道平滑,行驶中特别是上坡时容易脱轨。1813年,乔治·史蒂芬孙攻克了许多难关,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铁轨机车。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
材料二 1835年底,德意志才建造了第一条很短的铁路(不到6公里),但是,1860年它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7180英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自由”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其内涵总是在不断受到挑战,自由的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辩论、分歧和斗争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美国革命是以自由的名义进行的。美国的《独立宣言》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材料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思想观点?《独立宣言》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2)1864年,林肯说:“我们(指内战双方)都宣称为自由而战,但在使用同一词时,我们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件事。”对于北部来说,自由是“每个人”能够享有“他的劳动成果”;对于南部白人来说,自由意味着做主人的权威和地位一一即拥有“任意处置他人及其劳动成果”的权力。
——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美国内战期间,交战双方对“自由”的理解各是什么?双方分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图中的《解放宣言》,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问答问题:
材料一: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导致了英国圈地运动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英国在16世纪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冲击……农业雇工的工资幅度只是同期物价上升幅度的一半。农业雇工工资的相对低廉使得乡绅等人乐于采取雇人放牧的圈经营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给土地造成巨大的压力,人们要求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副产品与日俱增的要求。……圈地后的耕地和牧场受到人们精心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摘自王乃耀《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
材料二: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府下令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十年偿清。接着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以按人口分配给农民。7月,又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产。
——张芝联《法国通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们普遍同意英国约从1688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段时间是大土地所有者集团的黄金时间。……毫无疑问,这些大的农业集团通过高利润、低成本而获得大部分增长收益。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当时英国和法国处置土地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采取的措施对法国的工业革命起了怎样的作用?原因何在?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经营的不同特点及其结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