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
B.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C.两极格局的形成 |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
著名学者徐中约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第二十三章的标题为:“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下列选项对其标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必须应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
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
D.中共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威胁 |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希律王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暴君)更加毒辣的手段。”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们”主要是指德国 |
B.“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C.“这些国家”主要指英美苏等欧洲强国 |
D.“更加毒辣的手段”是指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等 |
“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 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干革命全新内容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