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
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
|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
| 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
|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
|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
|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
|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
|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
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 B.广泛性 | C.公正性 | D.民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