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请回答:
(1)这一时期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写出三个即可,6分)
(2)在近代,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请举出其中三个代表人物,并说说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图文对话历史: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美丽的篇章。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请回答:(1)图一人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主要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2)图二人物为新中国的外交做出了贡献。1953年,他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哪一重要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的哪一重要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图三人物功不可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哪一重大决策,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富裕道路?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他从什么利益出发提出了哪一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些地方得以实现?
(4)在解决中国人民温饱的道路上,图四人物不断地进行着艰苦探索。20世纪70年代,他做出了哪一重大贡献?
(5)无论是为人还是凡人,他们的贡献体现了共同的精神。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决议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决议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一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的性质是什么?
(2)该文献是怎样来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它与封建君主制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民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文”指谁?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在什么时间?
(2)材料中的哪三句话体现了三民主义精神?
某邮局准备发行一系列名人明信片,要求图文并茂。邮局提供人物插图,要求一些专业人士配上人物简介(标上人物姓名、主要事迹及简评,60字左右),其中有一张画面如右图,请你按上面要求配上人物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此之前,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相加之和,也不足以和这次变法相比;在此之后,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和变革,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在内,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这次运动的继续。因为只有这次变法运动,才超出了以往富国强兵的变法俗套,才“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因为只有这次运动,才首次提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才是为推动中国进入世界近现代化行列的求变。
材料二: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法集团的强大,如此力量的对比使变法运动直到最后也难以走出关键的一步:改革官制,设立制度局取代旧官僚机构,以总揽改革全局、制定和推行新法。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表明,这是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至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迈不出,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取得进展。依靠旧的官僚机构变法是行不通的。
材料三: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洋务运动的着眼点是在坚持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的经济技术方法通过改良实现自强,戊戌变法的着眼点是全盘借鉴西方制度良法从政治变革入手实现自强;洋务运动变的是事器,戊戌变法变的是制度;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中遭到了彻底破产,戊戌变法却断送在包括洋务大员在内的守旧派的屠刀之下。
材料四:以前提到戊戌变法,我们常有人把它简单地概括为是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输给了老谋深算的西太后。而对事件背后诸多的历史因素却缺乏理性的分析。通过讲变法,我们可以感到,历史的改革有多么艰难。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戊戌变法“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