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第一段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B.“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最后一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 弹奏声音粗重急骤,“切切” 弹奏声音轻细委婉。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冰下难”形容乐声的冷涩。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题乌江亭乌江亭
[唐]杜牧[宋]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是项羽自刎之处。
上面两首诗歌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属于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小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
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1)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归家时的一个片段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水生植物,水岸多见。本词写于作者54岁罢官东归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