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管子(仲)……曰:“相地而衰征(衰征:有等差的征课),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是谁?他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⑵阐释材料二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国实行?季康子、管仲的主张和实施“初税亩”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又如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27分)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要因势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据《商君子·修权》)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揭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材料二在新政时期,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定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过去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做法完全被突然增大的总统立法权代替了。整个30年代,自由或民主能否在现代世界存续下去已成大问题,……罗斯福此刻明晰坚定的声音,无异于给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了颗定心丸。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的约束从传统的事后司法审查,转变为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控制。美国国会在罗斯福连任四届之后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并让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提交书面资料等参与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通过陈述、申辩、取得行政咨询和听证等形式参与实施各种具体行政行为。(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权力的调整如何体现“因势而动”?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3)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请以此标准对材料三进行历史解释。

(25分)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历史描述,即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应该满足几方面的要求: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其中,正确反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是表述历史事物的主要部分,这种关系表现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存在意义。
(1)据图1概括19世纪以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使世界呈现出“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趋势,根据对历史描述的认识,结合图1并参照图2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材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二?
材料三普京语:“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地缘政治的重大灾难”。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3)据上表归纳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几种心态。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分析俄罗斯人这些心态。

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毛泽东1960年进行十年总结时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外国经验”指的是什么?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对比材料二中“路线”与“道路”在后来实践中的不同?

(1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二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