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
| A.民主原则 | B.法治原则 |
| C.财产原则 | D.中庸原则 |
下图是我国于198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
|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是我国首次一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
|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
|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
|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
| 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
|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
|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