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 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 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低浓度二氧化碳时,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植物是 。0~25min期间,影响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2)当实验一从开始经过10min,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比B植 ,原因是 。
(3)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在短时间内将 。
(4)25~40min期间两个密闭小室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5)实验二中,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 klx(a<x<b),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A植物的干重将 ,B植物的干重将 。
Ⅰ.下图为人
-珠蛋白基因与
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
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细胞中
-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
-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
-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
替换成
,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4 )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Ⅱ.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是产生尿素的时增加,原因是。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号家兔;若②号家兔也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原因是。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甲图中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M,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
(3)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
有供实验用的三组番茄。甲、乙两组在开花前进行去雄和套袋,甲组在套袋之前将雌蕊涂抹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丙组不作任何处理,最后,这三组番茄出现什么结果?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组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丙两组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还应有的操作为_________,应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甲和丙对照,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7)若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则上述三组实验结果的果实细胞内染色体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