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   国
西   方
宋应星(1587-1661)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1)依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二 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教育家。其分布的时代相对集中,颇具特点。

时期
教育家人数
特点和地位
春秋
战国
5位
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至深,而且在世界上也有极大影响。
两宋
时期
38位
人数众多,分为若干小群体和许多教育流派,许多教育家有突出的历史影响和显赫的历史地位。
清末
民初
228位
既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艺;也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代表人物,仿行西方宪政。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份子。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  该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2分)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4)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9世纪末,德国在科技领域创造了哪些奇迹?(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
(1)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2)《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把世界文化遗产划分为哪几类?
(3)《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三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过分”的革命活动指什么?“不可避免的反动”又是指什么?两者在本质上是否有差异?请简要阐释。(5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2分)
(3)材料二、三是如何评判克伦威尔独裁体制的?当时英国产生独裁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
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
材料三: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4分)
⑶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读图回答问题

⑴请分别概述前三位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⑵分别指出后两位人物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