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
| B.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
| C.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
|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
明朝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
|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
| C.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
|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以上材料可看出
| A.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
| B.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
| 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
|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
|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
|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