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
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
如图所示电路,AC、EG分别是粗细相同的锰铜线和镍铬合金线,B、F分别为这两段电阻丝的中点.小名同学用该装置将合金线分别接入电路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第______次实验中灯泡的亮度最暗,第______次实验灯泡亮度最亮.
(2)若将M端固定在E端,将N端弯成圆环,并紧套在EG导线上的F处,要使灯泡变暗,圆环应向______端移动,此时合金线EG和圆环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装置,并画出此时的电路图.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善于观察的小明惊奇,同样的烛焰,在平面镜中所程度像比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要亮些,小明猜想,可能是由于平面镜和玻璃对光的反射本领不一样,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次,在玻璃板前放置一个白色光屏,将一束红光照在玻璃板上,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的光斑,同时在玻璃板后面的白色墙壁上看到一个光斑。
第二次,在放玻璃板的位置换上平面镜,用同样的一束红光照在平面镜上,仅在光屏上看到光斑。
通过观察,认识到平面镜几乎将入射光全部反射了,而玻璃板只是反射了部分入射光,还有部分入射光透过了玻璃板。小明经过思考,终于明白了像的亮度不一样的道理。
猜想是(选填对或是错)。 第次实验时,光屏上光斑要更亮一些。
根据小明的探究结论,你认为岸边的杨柳在平静的水面形成的倒影与杨柳树本身相比,亮度是变亮还是变暗?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学习声现象的相关知识时,有同学提出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右边是一个去掉底的玻璃瓶,它的底部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后用橡皮筋扎牢.左边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
3cm |
|
做法 |
后拍塑料膜 |
|
现象 |
烛焰摆动 |
|
结论 |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
(2)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3)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不(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4)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用两段等长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把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关系.
(3)用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关系.
(4)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如图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______(填“左方”或“右方”)观察蜡烛A的像.移去蜡烛B,并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填“实”或“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