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线词的意思。
(1)开张圣听 开张:
(2)陟罚臧否 臧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翻译: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亲贤臣,远小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拯 命 制 者 才 足 贡 数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B.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D.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2) 凡诉讼不得径造 庭下()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特点?试举一例说明。
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记》)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所以动心忍性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 于是信孰视之 ④ 若虽长大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_韩信后来在汉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韩信与【甲】文第一段列举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偷鸭求骂
蒲松龄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崩离析(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邻翁素 雅量②因实告邻翁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你认为文中的盗贼会改过自新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 ”;后论国,主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