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会天大雨 ( ) ⑵上使外将兵( )
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⑷固以怪之矣(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A.扶苏以数谏故 | B.固以怪之矣 |
C.以塞忠谏之路也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认为当时“举大计”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④,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注释:①负郭:距城很近。②稔:庄稼成熟。③殁:去世。④敛:收敛尸体。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咸(全、都)施之 | B.置(放弃)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
C.尝(曾经)有志于是矣 | 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留给)其子也 |
下面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C.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词语。
尝文理泯然环谒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从道理上说,是因为。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②录毕,走送之。③或以为痴。④辄进叔母任氏。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教有所阙
A.四支僵劲不能动 | B.未尝稍降辞色 |
C.同舍生皆被绮绣 | D.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口技》,完成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选出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京中有善口技者(好的) | B.妇抚儿乳(喂奶) |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断) | D.两股战战(屁股) |
下面句中划线词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驴不胜怒,蹄之 | D.水陆草木之花 |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 |
B.文章开头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的简单,是为了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
贫而有志
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视③之下,貌之君子④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①薪:砍柴。裘:羊皮袄。②瞋目:眯着眼。③视:眼光。④貌之君子:外貌高雅。⑤皮相之士:看重外表的人。下列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子皮相之士也 当余之从师也 | B.遂去不顾元方入门不顾 |
C.经纶世务者 有披裘而薪①者 | D.何足语姓字!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下列各句划线的“而”字与“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披裘而薪者 | B.瞋目拂手而言曰 |
C.足肤皲裂而不知 | D.或置酒而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