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 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B.为:何为者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
C.以: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头抢地耳 | D.之:要离之刺庆忌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甲】文中秦王对唐睢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 |
【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___________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唐睢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睢主要是靠_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4)而轻伯夷之义者: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吾非至于子之门 | D.生于忧患 |
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本选段主旨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 |
B.人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下列句子划线字的用法与“深入不毛”中“毛”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置人所罾鱼腹中 | B.夜篝火,狐鸣呼曰 |
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D.一狼洞其中 |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2分)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①,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弯曲成撇捺点画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以是铨无褴褛状”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物喜 | B.然则何以解忧 |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D.策之不以其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
B.蒋母善于纺织刺绣,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受到人们喜欢,是个心灵手巧之人。 |
C.蒋母生病,看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无言的悲伤油然而生,是因为病困交加,觉得无法很好照顾儿子。 |
D.“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都表现了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无误乃已___________ ②斯解也___________
③先外祖家素不润___________ ④暇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具状④公退之暇,被鹤氅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