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信而是之(这样) |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
C.愿留,参且到(希望) |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 |
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 |
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 |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②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③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听之可以解烦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年且九十②甚矣,汝之不惠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B.汝心之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衾拥覆 | D.其如土石何?蹲其身,始与台齐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四字短语)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
阅读《鲁宗道不欺君》,完成后面问题。
(鲁)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①,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②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③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少容:不肯容忍。②谕德:教育太子的官。③偶:恰遇。④亟:通“急”,紧急。⑤即:如果。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谕德时()②尝微行()
③宗道方自酒肆来()④故就酒家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则公当得罪
A.杂然相许 | B.吴广以为然 |
C.然往来视之 | D.然后知生于忧患 |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即 上 怪 公 来 迟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请结合选文全段概述文中真宗认为鲁宗道“可大用”的原因。
【古文阅读】
(娄)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①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②不能遽③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④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⑤远矣。”(节选自《新唐书·娄师德传》)
【注释】①忤,wǔ,不顺从、触犯。②丰硕,肥胖。③遽,jù,急。④田舍子,即乡巴佬。⑤逮,及。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用“/”在句中划两处。
师 德 素 丰 硕 不 能 遽 步 昭 德 迟 之解释下面加点字解释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数挤令外使广故数言以亡(《陈涉世家》)
B师德荐之委而去之(《孟子二章》)
C不见容色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D诚知人矣诚宜开张圣听 (《五柳先生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文章选自《娄师德传》,却花了不少笔墨写狄仁杰的事,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桑怿)①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馀。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⑵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选自欧阳修《桑怿传》,有删改)
【注释】①桑怿: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属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伛偻提携()⑵ 杂然而前陈者()
⑶ 见民走避溺者()⑷ 遂弃其粟()
⑸ 粟尽乃止()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
⑵ 欧阳修说:“怿,可谓义勇之士。”请结合【乙】文内容作具体阐释。
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文以“乐”为核心,描绘了游宴之乐的美好场景,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B.乙文中的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是“以舟载民”“汝旁县为之无盗”。 |
C.两文中“醒能述以文”“独提一剑以往”“将以舟载之”中的“以”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D.甲乙两文“记”“传”一体,写景写人都充满激情,妙趣横生,又都渗透客观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