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信而是之(这样) |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
C.愿留,参且到(希望) |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 |
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 |
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 |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
【注】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 |
|
③或立于陂田 |
或: |
|
④故名之曰 |
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 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 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 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 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 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反侵地 |
②时金主乃葛王也 |
③至能徐出袖中书 |
④再传宣曰 |
⑤使人可就馆 |
⑥虏主许之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 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殆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数】A.吹洞箫数阙 |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②【及】A.不能及已 |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③【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洒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
(二)
【甲】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 ①千缗 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 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 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乙】敬之 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 ②为诗,所至称之,繇 ③是擢 ④上第 ⑤.斯宇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 ⑥,阅其文,大推挹 ⑦,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
[注释]①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②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③繇(yáo):人名。④擢(zhuó):提拔。⑤上第:前几名。⑥濮阳愿:人名。⑦挹(yì):提携。
(1)解释下列居中加点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 之!"
②答曰:"余 此乐。"
③食毕,捧琴 曰
④ 愿死,敬之为敛葬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
②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斯 字 子 迁 江 东 人
(4)【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5)【甲】文中陈子昂"声华溢都下",【乙】文中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请比较异同。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②因相视流涕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④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