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初生的荷叶。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⑤迨:等到。⑥菡萏:花苞。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日上日妍()②及花之既谢()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③濯清涟而不妖()④可爱者甚蕃()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两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
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少孤贫( )(2)学书无纸( )
(3)山水暴出 ( )(4)建武四年,卒(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理解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⑵吾谁与归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益两使促之()
⑶使者恚,欲收悦()⑷使者下阶谢,乃已()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